中新网|安徽|北京|重庆|福建|甘肃|贵州|广东|广西|海南|河北|河南|湖北|湖南|黑龙江|江苏|江西|吉林|辽宁|内蒙古|宁夏|青海|山东|山西|陕西|上海|四川|香港|新疆|兵团|云南|浙江
无标题文档
无标题文档

“转型”高频出现37次 山西释放转型势能谋“十四五”发展

“转型”高频出现37次 山西释放转型势能谋“十四五”发展

2021年01月22日 20:20 - 来源:中国新闻网
资料图:众人围观山西生产的手撕钢。 李庭耀 摄

  中新网太原1月22日电 (记者 李庭耀)2021年是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。正在进行的山西两会上,“转型”成为关键词。山西省省长林武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,“转型”高频出现37次,这一关键词也成为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热议的焦点。

  作为传统资源大省,长期以来,山西积攒了巨大的转型势能。“转型发展”已成为山西全省上下的共识。

  “十三五”时期,山西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有力推进“三去一降一补”,退出煤炭过剩产能1.57亿吨,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68%。压减煤炭、焦化、钢铁等落后过剩产能,关停煤电机组425.6万千瓦。

  这一时期,山西推进转型发展,新动能加快成长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。新一代半导体、手撕钢、高端碳纤维、高铁轮轴等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取得突破,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.8%,快于规上工业3.2个百分点。

资料图:时速3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车轮。 李庭耀 摄

  培育现代产业体系 融入新发展格局

  山西提出,到2025年,要转型出雏型。该省也将2021年定义为转型出雏型开局之年,助推信创、半导体、大数据、光电、生物基新材料、特种金属材料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、先进轨道交通、通用航空、光伏、碳基新材料、煤机智能制造、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、节能环保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。

  山西正处于资源型经济转型的窗口期、关键期。山西省政协委员、山西财经大学校长刘维奇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,山西虽是内陆省份,但可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一条新路。这一观点与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“发展蓝色经济”不谋而合。

  “海洋经济已不是沿海地区的专利,山西的企业已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。今后,山西还应继续发挥装备制造业优势,发展海洋经济。”刘维奇表示,融入海洋强国战略,可激活山西巨大的市场潜力、丰富的资源优势、完善的产业体系,推进山西在海洋经济产业分工上的互补、互联、互动,促进山西更好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、两种资源,大力拓展发展空间。

  “发展海洋经济,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,还可培养一大批高端制造业人才,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人才储备。”刘维奇说。

山西省政协委员、山西财经大学校长刘维奇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称,山西虽是内陆省份,但可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一条新路。刘维奇供图

 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

  山西提出,“十四五”要转型出雏型,进而“十五五”基本实现转型、“十六五”全面实现转型,既有转型决心,又有转型定力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山西把创新驱动放在转型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聚焦打造一流创新生态,加快在新基建、新技术、新材料、新装备、新产品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。

  刘维奇认为,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,大学和研发机构是汇集人才最重要的平台。只要有大学和研发机构,就能凝聚一批科研人员,留住一批优秀学生。目前,山西特别重视高等教育发展,今后应加快高等教育布局,通过多种方法,如引进海内外高等院校前来办分校等,做强山西的高等教育。

  山西省政协委员、山西省科技情报与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放陶在发言时表示,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,应由企业发起建设一批共性技术新型研发机构;重组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;打造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;强化“小升规”企业的创新能力。

  山西省政协委员、山西省科协副主席张秀亲建议,“十四五”期间,山西应着力构建新型科技支撑体系,不断完善科技投入、人才、产出、环境、政策等支撑体系,推进科技、经济结合,提升科技产出水平与效率,促进科技要素有序流动,助推高质量转型发展。(完)

广告
广告
广告
关于我们| About us| 联系我们| 广告服务| 供稿服务| 法律声明| 招聘信息| 网站地图
| 留言反馈
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。 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,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
[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6168)] [京ICP证040655号] [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] [京ICP备05004340号-1] 总机:86-10-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15699788000

本网站所刊载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。

刊用本网站稿件,务经书面授权。

未经授权禁止转载、摘编、复制及建立镜像

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。

[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(0106168)]

[京ICP证040655号]

[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]

[京ICP备05004340号-1]

总机:86-10-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15699788000